砥砺奋进的五年 | 学院巡礼:法学院——坚持创新共享理念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发布者:赵小培发布时间:2017-10-27浏览次数:94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上世纪40年代,法学家萨师炯来校任教,并于1949年担任学校教务长,奠定了我校法学教育的基础。1959年学校成立政治教育系,内设法学教研室;1969年至1985年,著名法学家吴文翰先生来校任教传承法学教育薪火;1993年学校设立法学专科教育,1995年设立法学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学校成立政法学院,下设法律系,我校法学教育开始呈现稳步发展趋势;2003年获得“法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2012年在法律系基础上成立法学院,标志着法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较为完备的法学教育体系,在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上招生培养学术型研究生。2013年法学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1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法律发展与地方治理目录外二级博士授予权。
    法学院成立五年来,学院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完善培养机制,构建校地合作平台,着力提升法学教学科研水平,探索出了一条以创新、开放、共享、共建为特色的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法律人才。
   一、创新实施教改工程,提升教学质量
    2012年以来,法学院按照缩减总学分、增加专业选修课、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的思路,不断完善应用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扩大专业学习自主选择空间,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2015年,建成法律实训实验室,依托法学案例教学平台软件、司法案例数据库软件、法学案例大数据分析平台、法律实务综合模拟平台、诊断式法律教育教学系统、模拟法庭教学软件、法律司法考试系统、法律文书写作系统等教学资源,调整规划课程设置,将传统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课程转换为模拟法庭等角色化、互动式参与的实验类课程。法学院还依托安宁区人民法院在学院设立巡回审判法庭,将真实案件的开庭审判带入校园,让师生现场感受案件庭审过程,推动了审判实务与法律教学的紧密对接,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素材,提高了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知识和提高诉讼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法学培养模式和体系,有效提高了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国家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职业的必备条件,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近五年,法学院司考通过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2016年通过率为60%,远高于全国平均10%的通过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院培养的法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展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和优势。截至目前,法学院毕业579人(本科443人,研究生136人),就业554人,就业率高达99%,其中公、检、法系统213人、事业单位132人,企业96人,律师行业68人,继续深造70人;其中从事法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有440人,专业对口度达76%。

 

 

 

    二、加强研究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五年来,法学院着眼从整体上提升科研水平,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平台。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第二批高校新型智库“法治引领推动甘肃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中心”“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设立的教育部百所重点基地“中国农村研究院西北调研基地”,西南政法大学设立的教育部批准的人权研究子机构“西部少数民族权利研究中心”,学校批准成立的“法律与公共政策咨询中心”“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西方法政传统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所)。并依托法学院的师资和研究平台,进行地方立法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咨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五年来,法学院教师在各类CSSCI以上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公开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2部;承担各类课题62项,项目经费共计561.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司法部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教育厅项目7项,学校青年老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14项,其他项目17项,为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科研学术能力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法学院成立以来,以每年平均10余场的数量先后开展了60多场学术讲座,报告人既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司法实务部门的法律工作者,也有法学院院优秀师生,形成了多层面的学术报告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三、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彰显专业特色
    按照“法学院活动精细化、专业化,班级活动普及化、大众化,社团活动兴趣化、多元化,宿舍活动个性化、生活化”的思路,法学院分层打造,分类普及,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法学专业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举办了“法不辩则不明”主题金城大专辩论赛、“正天合”杯法律专题辩论赛、“师大杯”辩论赛、“四院联合”辩论赛等,通过与各高校、各学院学子同台竞技、切磋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和逻辑思维,提升了同学们的思辨和应变能力。
    从法学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现实指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围绕推进法学教育同司法实践的对接;法学院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法律文化节,通过组织法治宣传、法律电影推介、法律常识竞答、经典案例分析、模拟审判等系列活动,检验法科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提升了全院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法学院还重视加强特色文化建设,自2013年以来,每年举办“法韵”文艺晚会,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建立法治文化新阵地,充分展示学生法学教育的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深化校地共建共享,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法学院成立伊始,就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开展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在用好司法教育资源、加强校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推动了联合培养工作。法学院先后同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白银市县两级人民法院,环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山丹县、临洮县、兰州七里河区、兰州铁路运输、安宁区人民法院等实务部门,共建法律专业实践基地,联合培训优秀法律人才。
    以同白银市县两级法院的合作为例,2013年至今,双方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工作平台,组织专题讲座、审判观摩点评、主题互动研讨和发回重审、疑难案件会诊,以及开展联合调研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一方面提高了法学院的法学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弥补了基层法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的短板,提高了综合能力素质,校地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也为法学院校同地方实务部门加强合作,创新培养法律人才探索了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2年以来,法学院还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新途径,先后和甘肃明源律师事务所、甘肃勇盛律师事务所、甘肃正步律师事务所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合作协议,在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用于取得司法考试资格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每年联合举办法治论坛,邀请并组织国内外学者、法律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探索了高校与律师事务所的合作新模式。

 

 

 

从2013年起,法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与法律实务部门开展的“双千计划”,先后选派党崇武、牛绿花、金怡、柴晓宇4位老师到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挂职,实地参与法院审判与管理工作;牛绿花老师还协助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规划建设了“民族法制文化展览馆”,帮助该院“少数民族法制研究所”开展了民族法制文化系列图书的编辑工作。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公诉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选派民二庭法官林衡春、行政庭副庭长毛胜利、执行局执行协调指导处审判员高子文、甘肃省国信公证处三级公证员刘燕宏先后到法学院挂职担任副院长,承担法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

五、开展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合法权益
    2013年,法学院和兰州市安宁司法局合作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师生团队的模式开展工作,法学专业学生借助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一平台,通过接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积极组织参与一系列维权行动等,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有效法律援助的同时,加强了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了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扩大了西北师范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展示了法学院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法学院还借助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一载体,推动了全省首家法律援助平台“法援一线”在学院上线,通过采用微信“扫一扫”功能等新媒体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质、快捷的法律服务,既较好解决了以往申请法律援助程序繁琐、效率不够高的问题,还及时向师生普及了法律知识,为创建法治校园发挥出了更加的积极作用。

 

 

    六、打造法治宣传教育抓手,培育法治精神
    按照全省法治宣传教育“一地一精品工程”的要求,法学院加强与兰州市、安宁区司法局的合作,2014年12月在学院成立了“兰州市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打造了面向全市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基地通过举办高校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律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进一步助推和提升了社会法治建设的水平,开辟了学校和地方合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围绕为地方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杜睿哲、李玉璧、齐建辉、牛绿花等老师作为甘肃省普法讲师团成员,积极参与全省普法宣讲活动,杜睿哲教授就《社会矛盾化解的法律原则》《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内容,在全省各地作了数十场学术报告和普法宣讲活动;王宏英副教授在兰州市电视台“零距离大家谈”栏目承担讲解宪法任务,并同张继文、张国文两位老师合作完成了兰州市安宁区司法局横向课题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的编撰任务;多名老师被聘任为省政府法律顾问、省委深化体制改革咨询专家、省人大立法顾问、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省人大特邀地方立法研究员,以及有关市州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为各级党委政府依法治理咨政建言。
    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在法学院批准成立 “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中心”和“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依托各研究中心,在立法理论研究、地方性法规起草、法规论证、立法后评估、立法宣讲、立法培训、法规清理、立法文献整理等领域开展研究,法学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立法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服务地方社会的同时,注重建设高水平立法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将科研成果向立法实践转化应用,及时总结地方立法经验,创新地方立法人才培养模式,为甘肃省输送了一大批立法专业人才。

 

 

 

 法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建设总体部署,秉承“民主建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把握法治大势,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为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法学院而不懈努力。